#分享 跳脫舞台的表演場域
近年來國際劇場有個「設計為表演」的趨勢,英文稱做 design as
performance,其實反之亦然,「表演為設計 performance as design」,尤以歐洲及南美洲最為風行。過去大家熟悉的劇場表演概念,逐漸被新科技、非傳統式的新場域、以及多藝術領域融合的發展所顛覆。
安娜琪舞蹈劇場《第七感官》
|
現在可以在旅館房間裡面看場台北藝穗節或河床劇團在透明浴室的演出、可以在畫廊看著沒有人,僅有物件的再拒劇團演出、在淡水滬尾砲台看著金枝演社從山海經裡迸發珍奇怪獸的演出,或是安娜琪舞團的多媒體舞蹈,或日本Kagemu的真人與動畫同台實況演出。
以往在劇場的鏡框裡看到的表演,似乎每個角色皆如此的分明,演員、導演、舞台設計、服裝設計、燈光設計、音樂設計、道具設計等。如今界線顯得模糊許多,演出中設計元素全面貫穿,難以界定主副角色,或先來後到的時間分野。
一場以物件為主的無人演出,誰是演員,誰是導演,誰是設計難以分辨了。台灣再拒劇團的物件演出《接下來是一些些消亡(包括我自己的)》獲邀於2013年英國舉辦的世界劇場設計大展中演出,並獲得高度重視。這場演出是由四位不同領域的設計,四個不同空間上演著不同表演,帶領觀眾用五感體會演出,例如一個聲音設計的房間,傾聽不同重量的腳步,開關門等聲音,逐漸令觀眾腦中浮現一個故事。(延伸閱讀:劇場人帶你一探舞台背後!國際劇場組織 Oistat)
再拒劇團《接下來是一些些消亡》
|
多媒體設計師周東彥的作品《空的記憶》以他的影像空間概念出發,找來舞蹈家周書毅一同實驗創作,利用環景攝影、即時影像處理、感測器與無線舞台等裝置,造出一個記憶的摺疊空間。作品在2013世界劇場設計大展中奪得多媒體互動影像的首獎。
周東彥《空的記憶》
|
該展中奪得最大獎「Performance Design 表演設計」的英國設計師 Sophie Jump 在自己的 Seven Sisters
Group 劇團作品《Like a Fish Out of Water》亦利用科技打造一個全新的表演體驗。觀眾聽從耳機中的説故事來到各場景,隨身 iPod 指示路線,描述在場景中發生的故事,無縫融合螢幕畫面中的故事與真實場景的週遭,甚至讓觀眾窺見身旁游泳池底發生的故事。2012年於倫敦演出時,獲得專業劇評及觀眾的高度讚賞,稱為「虛擬與真實世界無縫接軌的真實童話故事。」(推薦閱讀:張育嘉導演:將憂鬱化為力量,給世界美好體驗)
以設計主導或建構而成的表演,有著不同的謎情。過往舞台設計、燈光設計用視覺建構空間及敘述,服裝及化妝設計建構角色視覺個性,音樂設計或聲響設計以聲音建構,多媒體設計創造異次元,如今相互交錯加乘造就另一種迷幻的表演場域。
留言
張貼留言